新闻界

Press Circles

前沿视点·媒介复古与文化回溯

  • 媒介尚古中的“褶皱时间”:对Newsletter新闻信行动的基础设施反转分析

    仇筠茜;

    已有的“媒介时间”经验研究都秉持着线性时间观念,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时间是一个均匀流逝的常量。本文提出,数智化生态中的时间应被视作具有“褶皱”的变量,而非常量。本研究对Substack、小报童、Bulletin和微信公众平台这四个应用展开“基础设施反转”分析,发现Newsletter这一媒介尚古行动是一种基于50年前发明的电子邮件基础设施的演进和创新,其核心是对“创作者-读者”关系在算法泛滥、生成式AI井喷生态下的一种结构性调整。媒介时间在这次关系调整过程中具有解释力:Newsletter将过去与将来、封闭与开放、异步和同步、私人与公共的时间可供性纳入信息基础设施的设计中。在Newsletter行动中,褶皱时间体现在上述四组时间可供性的穿梭与折叠。“褶皱时间”为Newsletter、播客、电子杂志等媒介尚古趋势提供一个解释思路,纠正了已有基础设施研究中重空间、轻时间的倾向;更重要的是,反线性、反算法、反建制的褶皱时间体验将成为数智化时代的人的新生存境况。文章最后讨论了对“数智化生存”进行理论探索的可能方向。

    2025年02期 No.383 4-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声音乌托邦”是否可能?播客的可听性与公共声音空间的建构

    黄雅兰;

    2020年以来,中文播客快速发展,呈现出精英而复古的特征。依循媒介考古学的路径,本文梳理了2020年之前播客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类型:极客电台、商业化数字音频内容和媒体人播客;继而指出,建构高质量的公共声音空间,是2020年后播客区别于其他媒介以及此前数字音频产品的重要方面。播客这一数字声音媒介的内容可供性和互动可供性分别使多元深度的内容和有机互动的氛围得以可能,重建了在当下数字生态中被边缘化的公共性信息和对话传统,这成为中文语境下播客复古性的重要来源。最后,本文尝试拓展“可听性”概念的文化维度,并提出,本真的和审美的声音为复兴公共生活和人本主义媒介传统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2025年02期 No.383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新闻学研究

  • 国际争端角力场:多模态新闻论辩

    席蕊;

    新闻是一种论辩性的话语实践,争端议题新闻是大国战略博弈以解决意见分歧的重要角力场。新媒介赋权所带来的新闻论辩多模态转向拓展了国际论辩场域,多模态论辩成为强势崛起的跨学科时新议题。在对国内外多模态论辩研究详叙钩沉的基础上,鉴于语用论辩学的交际观、语境观、程序观、整合观和对话观,本文论证了其分析框架对多模态新闻论辩的可供性和适用性,以奠定学理依据和实践模型;继而以中国权威对外英文媒体China Daily和Global Times刊载的36幅“日本核污水排海”主题新闻漫画为语料,从论辩重构、策略操控、论辩评估三个方面透视我国媒体维护己方立场并驳斥反方谬论的多模态论辩过程,冀以促进学界对多模态论辩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纵深耕耘,增强我国媒体在国际复调场域舆论交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媒体的隐性论辩说服力,助力其更好发挥保障国家权益、捍卫国家形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增进人类福祉等社会效能。

    2025年02期 No.383 29-4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传播学研究

  • 可参与的算法?算法行动的双重情境与抵抗悖论

    蒋俏蕾;邢峰彬;

    从既往算法用户研究对“情境”关注不够的现状切入,本研究基于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廓清了青年用户对短视频推荐算法的两条“意识-行动”路径。研究发现,激发用户算法意识的负面体验情境分为功能层面的算法失能和机制层面的算法侵扰,算法失能时用户与之积极协同以维系推荐精准度,算法侵扰时用户因算法机制不可写而协同失败、转向消极内向的自我治理。两种情境化算法行动中用户的抵抗意愿和抵抗性的行动结果不可兼容,由此对算法抵抗这一过度强调用户能动性且将人机交互权力化书写的理论概念在人机共生处境下的泛用性提出了质疑。研究指出,应当探索构建“可参与的算法”,在与用户的日常协商中弹性修正侵扰性的算法机制,以促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人机协同,进而阐明算法人文社科研究的建设性面向,将批判研究的最终落点置于算法的现实修缮而非话语毁灭。

    2025年02期 No.383 44-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1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播与社会

  • “社交媒体使用”量表的开发与检验——基于认知动机理论视角

    杨琳;饶金涛;

    本文聚焦于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并据此开发社交媒体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弥补现有测量中维度单一、结构缺失、层次不明等诸多缺陷,并回应当前社交媒体研究中量表开发滞后的问题。基于认知动机理论,通过对使用动机的深入挖掘,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本质内涵及其时代特征;在厘清社交媒体使用之“动机-行为”的结构维度基础上编制初始量表;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N=213)净化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N=709)及专家意见征询等方法检验量表。结果表明: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测量维度包括以内部动机为主的自我建设、形象塑造、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休闲娱乐,以及以外部动机为主的公共事务处理、生活便捷、经济获益和避损服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测量维度包括使用多样性、使用黏性和交互程度。通过两次问卷调查及统计检验开发出的《社交媒体使用动机量表》和《社交媒体使用行为量表》,为相关研究提供工具支持。关键词社交媒体;动机;行为;量表开发

    2025年02期 No.383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1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博士生新论

  • 数据可供性的再隐蔽:平台社会视角下平台未授权数据开放特征与权力边界

    方园;孙铭菲;

    平台授权单向性与第三方行动者日益增长的数据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未授权的数据采集方式兴起。作为更隐蔽的数据流动方式,未授权的数据采集与平台数据开放权力之间的运作关系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从平台社会中的数据基础设施和可供性理论脉络出发,本研究旨在考察未授权情境下行动者与平台方的技术互动,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平台数据开放特征,并由此审视平台权力边界。通过走查法与半结构化访谈发现,未授权的数据采集对平台与用户“双重隐蔽”。行动者挑战平台既定框架并进行技术实践的再创造,这种未授权数据的可获取性成为数据可供性“再隐蔽”的表现形式。平台对技术手段的权衡与使用促成了“分层可供”的数据开放特征,形成技术性的权力边界,并将其与行动者在技术层面上的对抗关系转化为社会性的合作关系,以巩固自身权力。

    2025年02期 No.383 72-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全球视野

  • 中国国际传播研究2024:深度交往、平台社会与“共通”可能

    张毓强;薛宇涵;

    国际传播作为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在特定的历史纵深逻辑和历时性的经验逻辑下展开的。2024年,世界进入深度交往时代,技术与平台变革持续深入,中国国际传播研究面向“本土全球化”“共通”的时代问题与全球性挑战,试图提取中国为适应全球传播新格局、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及在全球舞台上更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采取的因应之策,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层面不断丰富。人工智能技术为国家交往提供新可能,地方性文化资源赋能国际传播,实践的变化促动着学者用新的理论资源打开新的学术研究窗口。进而,在学科领域层面,国际传播研究全面突破传统新闻传播藩篱,多学科意义的学术想象成为一个重要的景观。

    2025年02期 No.383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