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onthly

前沿视点·基础设施研究的前景与反思

  • 人工智能成为新闻基础设施:技术动因、权力转移与信任重塑

    陈昌凤;王金鹏;

    本文从基础设施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维度出发,分析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化的技术动因,探讨其深度嵌入如何影响新闻业的权力结构与公众的新闻信任。在效率与效益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正从传播环节走向新闻生产,从技术工具演化为新闻业的基础设施,推动着新闻业的系统性变革。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化加剧了新闻机构对平台型科技企业的结构性依赖,导致传播权力向后者转移;新闻生产内部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重塑了记者编辑与技术人员的权力关系;人机协作模式下,新闻生产的主体边界日益模糊,新闻定义权面临挑战。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化加剧了新闻生态的信息不对称,放大了公众的信任危机。重塑新闻信任,需要从提升技术透明度、构建制度规范和重塑文化价值维度协同发力。未来的新闻生态将从技术主导走向人机协同的价值共建,从平台依赖转向多元主体权力制衡,从流量竞逐回归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2025年04期 No.385 4-1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2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现象学视角下的“基础设施隐喻”:基于媒介本体论的探索

    胡翼青;谌知翼;

    在现象学的视角下,采用“基础设施隐喻”探索媒介空间,是媒介本体论研究的一条重要理论线索。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为参照,麦克卢汉运用“外观/背景”模型将媒介视作提供隐蔽环境的无形背景,芒福德的“容器型技术”将媒介进一步上升为人类存有的栖居之所。库尔德利与赫普率先以“物质主义现象学”为名,探讨数字基础设施时代深度媒介化的问题。他们赋予数字基础设施以背景性、栖居性与解域性的内涵。不过,聚焦于人类意识的现象学,也面临着理解媒介乃至现代社会世界的巨大危机。在数字基础设施时代,是否承认人工智能行动者和机器思维的难题正摆在现象学面前。

    2025年04期 No.385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新闻学研究

  • “人情故事的自然史”:海伦·麦吉尔·休斯与芝加哥学派的新闻研究

    陶文静;白红义;

    芝加哥学派的思想曾被多次挖掘且至今影响深远,但因重访者所持史观等差异而有着多个版本。其中被当代新闻社会学追溯为源头的报刊研究就曾一度被略写,至今仍有诸多模糊。为更充分阐释芝加哥学派的新闻研究及其生态视野,本研究对芝加哥学派新闻研究的重要构成——海伦·麦吉尔·休斯(Helen Mac Gill Hughes)的著作《新闻与人情故事》(1940)及其相关研究活动展开情境化的分析。比照其与导师罗伯特·帕克在新闻思想上的异同,追踪同时代及后续学者对该著作的引用和阐释,力求揭示其所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在报刊生态研究上的推进,及其所受认可与遮蔽中所折射出的主流新闻研究的生长轨迹。对海伦的重访,不仅有助于对新闻社会学源流的更全面理解,也可为思考在当下如何借鉴芝加哥学派提供路径建议。

    2025年04期 No.385 2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传播学研究

  • 算法感知对短视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影响:认知失调的中介和自我效能的调节

    肖玉琴;李作屏;

    间歇性中辍行为是短视频用户流失的前置信号,业界和学界皆关注该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并尝试纾解用户这一消极行为。文章采用问卷调查(N=932),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算法感知(个性化推荐、信息质量、信息过载)对短视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影响以及认知失调的中介效应和自我效能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个性化推荐显著负向预测短视频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信息质量对短视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没有显著影响,信息过载显著正向预测短视频用户的间歇性中辍行为;个性化推荐、信息过载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失调,信息质量显著负向预测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在个性化推荐与间歇性中辍行为之间呈现出遮掩效应,认知失调在信息过载与间歇性中辍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自我效能增强了认知失调对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业界应对短视频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提供思考方向。

    2025年04期 No.385 4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1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传播与社会

  • 从适老化到数字适老化:趋势、问题与反思

    胡泳;朱政德;

    中国已迎来中度老龄社会,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距跨入超老龄社会的时间已不足十年。由此,长期依赖“人口红利”的经济社会建设模式面临挑战,推动适老化理念赢得空前的政策倾斜与学术讨论,使全面分析该理念的知识图谱愈加必要。选择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依托CiteSpace对513篇适老化主题的文献展开计量,发现其知识图谱演变趋势以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出台为分水岭,从适老化研究阶段(2011—2019)转向数字适老化研究阶段(2020—),在研究对象、研究路径、对策建构、价值立场维度出现裂变,并在晚近暴露矫枉过正问题。纠补上述问题,有待后世研究赓续适老化研究阶段被迫中断的学术脉络,针对当代、未来老年用户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关系,制订以数字消极自由为根基的双向适应原则,促成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接近无条件透明性。

    2025年04期 No.385 5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2K]
    [下载次数:1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博士生新论

  • 平台化与再创性:小红书多元主体的网络议程设置研究

    丁蕊;

    本文以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为研究框架,探究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的网络议程设置效果。基于“平台化”和“生产性受众”视角,研究首先分析网络议程设置在议程设置主体、议程设置渠道、议程设置内容三方面的嬗变。其次以“小红书”中可持续时尚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探究“小红书”平台的组织机构、个人影响者、普通用户三类主体间的网络议程设置效果。结果发现,组织机构与个人影响者议程网络均能影响普通用户议程网络。但相较于组织机构,个人影响者对普通用户的网络议程设置效果更显著。此外,通过对个人影响者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个人影响者是“小红书”平台的独立议程设置主体。研究拓展了网络议程设置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尤其是揭示了“小红书”平台多元主体间的网络议程设置效果,丰富了网络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场景与发现。

    2025年04期 No.385 6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1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全球视野

  • 纠偏共意的协商:基于在华外国人参与涉华虚假信息纠偏的实证研究

    杨恬;张悦;

    在华外国人是连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重要桥梁人群之一,该群体的涉华虚假信息纠偏行为对增进中外互信与交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415名在华外国人的纠偏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华外国人与中国主流群体就涉华虚假信息所形成的纠偏共意具有协商性,在华外国人对中国社会的跨文化适应性与自我定位联动促生纠偏共意,而纠偏共意实践是在个体、人际、社会层面的多因素互动协调下得以推进的。“纠偏共意的协商”这一发现创新性地揭示出在华外国人参与涉华虚假信息纠偏的跨文化主体性特征,体现了跨文化群体与主流社会所达成纠偏共意的复杂变通性,这为理解跨文化共意行动逻辑与优化涉华虚假信息纠偏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关键词涉华虚假信息纠偏;在华外国人;纠偏共意的协商

    2025年04期 No.385 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