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和引领

    丁柏铨;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闻舆论工作有着多方面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根本路径。实现“第二个结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十个重要的‘元素’”和“三个方面的‘内核’”,将能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还包含了许多方法论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可引导新闻舆论工作者增加作品底蕴,使作品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2024年02期 No.371 4-1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2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前沿视点·数字媒体生态与智能化未来

  • 智能平台兴起与智能体涌现:大模型将变革社会与文明

    陈昌凤;

    大语言模型驱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其技术工具的属性,迭代成为新型平台。智能平台基于广阔的数据基础建立多样化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从人类已有的数据中寻求解决方案、创造虚实交互的世界。智能平台时代智能体涌现,催生多智能体系统,构建现实与虚拟的层叠交互结构,变革现实的结构与形态,驱动关系重构(人机共生)、结构重组(虚实交互),导致经济与社会领域的功能性变革,势必驱动社会由外而内的适应性变迁,推动整个文明的进化。同时,智能体依赖、人机信任、价值体系的协同以及文化的滞后,将是智能平台背景下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2024年02期 No.371 15-2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3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 ]
  • 自动化的困境:AI、数字媒体生态与“后人类”的未来

    常江;

    在人工智能技术架构的支配下,全球数字媒体生态呈现出后人类状况,形成了自动化的文化泛型,并产生了时间异化、真实与信任分离,以及意义的可计算性等效应,其基本演化趋势是令机器逻辑逐渐取代人本主义成为主导未来信息文明的基础认识论,从而使人类的总体性媒介经验陷入存在危机。与此同时,在数字媒体生态下,也有不少行动者以改造传统媒介专业意识形态为路径,通过构建介入性传播的理念与行动体系来重申人对传播过程、本真性标准和文化意义的界定权,以实现对日趋非人化的媒介经验的修补。理想的未来信息文明应围绕人类作为技术使用者的认识论地位展开观念试验和制度设计,为行动者的介入性传播实践预留充分的空间,并致力于推动学界和业界在人工智能规范与伦理体系建设中达成共识。

    2024年02期 No.371 25-3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2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新闻学研究

  • 共生的逻辑: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职业自主性与边界工作研究

    刘念;

    中国职业社会学要着眼“中国问题”,体现“中国特色”,开拓“中国学派”。基于融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以及中西职业社会学亟待发展的建构主义视角,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中国新闻职业的边界工作以及由此职业行动所建构出的新闻业边界。研究发现,新闻边界工作和新闻职业边界都存在“共生的逻辑”:新闻业的“半专业化”以及流动性的特点与新闻从业者特殊的行动机制有关,是行动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行动主要围绕着职业自主性来展开。职业自主性的概念在中国实践中得到改造和拓展,并发展成一个能动性、关系性、实践性的概念。因此,本文呼吁学界更加关注新时代中国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职业行动,探索新的经验问题和理论范式,开拓全新的中国学派。

    2024年02期 No.371 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截屏何以被“信以为真”:一个传播符号学的考察

    李玮;刘兴澳;

    截屏在人际交往和公共传播中得以广泛流通,取决于行动者对截屏“信以为真”的信念,即截屏的“本真性”。鉴于截屏的本质是“符号文本”,其“本真性”是一种解释结果,本文从传播符号学理论视野切入,将截屏的“本真性”看作“文本”“语境”与“解释者”三者互动作用的产物。首先,文本维度可显见的媒介技术和符号框架,分别以物质隐喻和视觉转喻的方式,使截屏被“感知为真”;其次,语境维度可感知的伴随文本和场合语境,通过互文指涉和语义框定,使截屏被“衍义为真”;最后,解释者维度可调用的个体成长经历和社群文化身份,通过经验接合和情感引导,使截屏被“认同为真”。

    2024年02期 No.371 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下载次数:1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传播与社会

  • 视障者何以“观看”:无障碍电影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

    朱思敏;彭兰;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2024年02期 No.371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1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博士生新论

  • 数字藏品侵权损害赔偿的理论检视与数额确定——由数字藏品著作权侵权判决引发的思考

    万俊;

    数字藏品依托非同质化通证技术开辟新型交易模式的同时,也造成了著作权法适用争议。适用发行权的理论主张没有解释论正当性和立法论必要性,损害赔偿计算标准发行权化缺乏实证法支撑。数字藏品侵权损害赔偿既存在着一般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损害之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现实困境,也因新技术、新市场和产业态势而复杂化。应以市场交易机会损失为理论基础,在数字藏品市场环境下确定现实的或模拟的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再充分考虑数字藏品侵权行为的特殊性,综合侵权范围、侵权期间、点击率、浏览量、发售价格和数量以及转售次数、价格等因素予以个案考量,公允地计算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繁荣数字藏品交易市场。

    2024年02期 No.371 7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全球视野

  • 距离产生美?时空视角下海外主流媒体中医报道的计算分析(2010—2023年)

    宣长春;吴钧昊;

    在“时”(新冠疫情前/后)-“空”(共建/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视角下,本研究考察地理和文化距离对海外主流媒体中医报道的影响。通过对8597篇各国主流报刊的中医新闻文本进行隐喻和情感分析发现:各国对中医的态度较为中立,相较于非共建国家,共建国家情感倾向更正面,相较于疫情后,疫情前中医情感倾向更积极。对共建国家而言,地理和文化距离均不影响情感倾向,共建国家认可中医的医生身份及其医疗能力,将其纳入日常生活之中。对非共建国家来说,地理和文化距离均正向影响对中医的情感倾向,中医在疫情后期逐渐成为一种补充性方案,“距离产生美”在欧美国家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研究结果为中医海外精准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4年02期 No.371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