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数字新闻学·数字新闻认识论

  • 数字新闻流通与数字新闻认识论

    马特·卡尔森;李思雪;

    数字媒体环境令"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实践"的问题变得更具开放性。本文尝试从数字新闻的流通方式切入,探讨数字新闻认识论问题。本文认为,新闻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其流通既是一种信息传输的形式,又是一个对共享意义的生产过程。本文进而深入探究数字新闻流通的三个要素:基础设施、流通实践和认知竞争。这些要素关涉到数字媒体的物质性、新闻经验的多样性,以及公众对于"新闻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应呈现何种样貌"和"谁有资格生产新闻"等问题的争论。本文进而提出数字新闻学应当重视新闻流通研究,以及数字化的新闻流通和新闻生产之间的关系。

    2021年10期 4-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可供性与认识论:数字新闻学的研究路径创新

    黄雅兰;罗雅琴;

    本文探讨了可供性概念为数字新闻学提供的创新性认识论视角和研究路径。首先,本文简要回顾了可供性概念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旅行轨迹,特别是在数字新闻研究中的应用和误用;接着,本文提出,当前数字新闻业作为生态系统的属性以及可供性本身的生态学视角,使得可供性概念具备了理解和分析数字新闻业的认识论潜能,应将可供性作为生态性的认知概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特征;基于以上论证,本文认为,可供性概念为理解和检视数字新闻业提供了关系的、过程的和网络的分析视角。

    2021年10期 13-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4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中区展演”:生活类综艺节目中明星主动暴露“本真”的实践

    骆正林;宋玉生;

    梅罗维茨意义上的"中区"实质上是一种被动性的"中区":"后台"在"演员"不知情、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暴露在"前台"中。本文在以"本真"统合"后台"与"流露"、承认明星具有神性的前提下,结合明星在生活类综艺节目中主动暴露世俗"本真"的实践,试图开掘中区理论的主动性维度,即"主动性中区",其动态实践过程则是"中区展演":明星通过自然记录、游戏竞赛、"越位展演"三种模式主动暴露人、物、情等世俗"本真"。明星"中区展演"内含一种情感童话:通过情感手段,一切日常生活难题及其伴生的负面情绪均会被妥善消解,并走向圆满结局。由此,在理论预期上,在较为松散的情感共同体中,人们在明星的引领下进行道德立法。

    2021年10期 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2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社交媒体的微观政治传播中新型性别权力探究

    李圆;荆学民;

    基于传播技术发展的社交媒体的迅猛崛起和普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整体品貌。社交媒体衬映着传播技术的大众化与民主化,它激活了长期以来被边缘被落寞的微观政治生活,形成了微观政治传播的独特景观。新型性别权力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微观政治传播中的崛起,格外引人注目。性别权力是考察微观政治权力的重要场域,其中,宏大的、否定性的传统性别权力逐渐收缩,表现为公私领域的性别融合、资本运作的性别包容和媒体营销的性别反击。微观的、建构性的新型性别权力逐渐崛起,表现为超越身体的性别规训、多维扩散的性别凝视和日常生活的性别渗透。这种权力结构的转化不是断裂的,而是宏观与微观的差异化共生。新型性别权力从特定的角度,反衬着一个现代国家的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对新型性别权力问题客观观察、理性分析和前瞻引导,对于宏大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1年10期 33-4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2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传播与社会

  • 流行病防控的媒介化:基于病毒、信息与社会的协同演进

    赵立兵;

    流行病防控不确定性与人类社会行为复杂性高度相关。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存在社群取向与技术取向两条基本理路,由于媒介化概念兼具社会(制度)属性与技术(资源)属性,预示着流行病防控理念与实践变革的重要方向。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媒介化,使流行病防控具备了媒介化特征:媒介作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沟通渠道与物质资源,受到卫生防疫制度的调控与制约;同时,流行病防控体制机制的媒介化,也反过来塑造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与卫生防疫制度本身。媒介化概念为流行病防控提供了一条"双向通路":一方面,媒介与信息嵌入到病毒传播扩散以及社会行为调整过程,建构了"病毒—行为"互动耦合网络,影响了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特征,并为数字化流行病监测提供了新型数据来源及预警渠道;另一方面,流行病防控中的媒介实践作为制度性因素参与到健康概念社会建构、健康知识生产传播过程,为社会行动者提供了话语竞争、意义协商及制度博弈的公共场域,促进了主体关系、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变迁。

    2021年10期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下载次数:10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媒介学研究

  • 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

    喻国明;

    本文认为媒介是连接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纽带,而媒介迭代之"新"就意味着为这个纽带的连接提供了新的尺度、新的内容和新的范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具体分析了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媒介演进逻辑及其对于人的社会实践自由度的维度突破。

    2021年10期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47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7 ] |[阅读次数:1 ]
  • 媒体产业融合10年:脱媒化与碎片化——基于我国报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分析

    李瑾;周昊宇;

    传媒产业融合是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对其研究的重视远远不够。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概念,通过对报业上市公司2011-2020年产业结构变迁的分析,揭示出传统媒体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中产业脱媒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并认为脱媒化并不利于传媒业的优势发挥和产业发展,也不利于深度的媒体融合发展。研究认为传统媒体在重塑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媒体定位来发展新媒体,并改变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区隔的机制,促进双方的资源互动,从而更好地推动传媒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10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传播法与伦理

  • 两种视角下媒体侵害人格权责任的认定、冲突及解决——基于《民法典》第998条和第1165条的展开

    彭桂兵;吴基祥;

    由于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征,媒体在侵害人格权方面往往会对公民的精神性人格权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根据已有的司法实践可知,我国在认定媒体侵害人格权责任时,通常以构成要件视角分析判断,如损害、因果关系和过错等。《民法典》颁布后,人格权编第998条引入动态系统视角,以当事人的职业、影响范围、过错程度、行为目的、方式、后果等因素综合认定侵害人格权的责任。由此造成两种认定侵权方式共存的现象,并引发一定的冲突,如动态系统视角会弱化构成要件视角的作用,甚至沦为减免侵权责任的工具,引发认定结果不一致的情形。为解决这一冲突,应当以构成要件视角判定媒体侵害人格权责任是否成立,在此基础上以动态系统视角衡量媒体承担侵害人格权责任的范围,从而维护法律的安定统一。

    2021年10期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下载次数:1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新论

  • 交际与传播之争:“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在华理论旅行

    陆国亮;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进入中国学界已近40年,不同学科对其进行了各异的驯化,并形成了独特话语形式。在此之中,基于外语研究的跨文化交际与基于传播研究的跨文化传播最为显著。然而,目前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传播的学术史研究往往视两者差异为理所当然之事,缺乏对其成因的追问。因此,文章借助知识社会学,重新反思"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早期引介过程,探索主流叙事所遮蔽的灰色地带。通过重新发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华引介者、传播研究者与外语研究者在早期引介的差异成因,文章发现,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并非自然产物,而属于学术场域争斗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结合物。

    2021年10期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下载次数:2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全球视野

  • 英美学界中国社交媒体研究的现实功利性轨迹——以商业营销功能研究为例

    曹漪那;

    基于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社交媒体市场的现实,对中国社交媒体的研究迅速成为国际学术前沿。本文根据被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文献,并以对中国社交媒体商业营销功能研究为例分析得出如下观点:英美学界从2009年至2021年上半年对中国社交媒体研究经历了涉入、拓展、深化三个阶段,其现实功利性特征贯穿于这十余年研究历程的始终;英美学界中国社交媒体研究既有为跨国公司为主的商业资本服务的目的,也有维护其在国际社交媒体研究领域话语主导权的意图;英美学界对中国学研究的一贯立场和趋向充分体现在这些研究中,故国内学界非常必要对之投入更持久的关注和反思性再研究。

    2021年10期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