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欢;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今天的社交平台逐步脱离了早期网络服务提供者(ISP)的法律定位。传统"知情负责"和"通知—删除"的避风港规则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众多国家进行了立法上的调整,要求平台对用户内容进行一定的监管和治理。但是,社交平台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网络内容提供者(ICP),一味要求平台承担监管责任也存在消极的影响。我国现有的规则基本是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的,过度强调了平台的内容监管责任,可能造成平台负担过重和用户权益受损的问题。根据服务内容差异,平台责任既有风险责任也有内容责任,有必要对此再加以区分。同时,需要强化内容治理中的用户参与,形成权责平衡的责任分配格局。
2021年03期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下载次数:1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李轩;
电视的未来考古,是电视媒介考古和电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使其必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作为人类曾经最为亲近的"视觉机器",电视未来的失却中依然潜藏着可能。从"动态视窗"到"全知视觉",再到"交互视界",电视未来一般想象形态的流变与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相同构。电视的未来考古研究,即是从"过去的电视媒介"中发现与译解电视未来想象的文化密码。虚拟媒介考古学和未来考古学等理论资源,为其研究的路径及方法制定提供重要参照。作为电视史研究的新视角,以中国电视为例进行未来考古初探,有助于在回思过去中重识当下,进而开拓未来寻回的可能。
2021年03期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1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郭冲;
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新报的出现,有关伦理观念与道德准则的话语实践成为新闻界的重要议题。在转型期的社会剧变背景下,兼具传统思想熏陶与舶来西学浸润的新闻界知识群体,既以传统家国天下的道德观构筑起以个人道德为主体,圈层式影响于报界、社会与国家的道德思路,又在现代转型中以职业为依托,展开职业道德建构路径。不宁唯是,近代新闻道德建构的两条思路不仅各有其逻辑与归因,而且在思想、建制化条例等方面体现出相当的融合态势,形成中国新闻道德观念的独特面相。而对它的路径考察,既能反映近代西学接受中的民族视野,也可以管窥后发现代国家知识阶层的问题反思意识与现实关怀。
2021年03期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