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本期特稿

  • 新确认的恩格斯《新莱茵报》37篇(组)新闻考证——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陈力丹;夏琪;

    我国关于《新莱茵报》的研究,主要依据的还是60年前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卷和第6卷,这两卷存在篇目不清、没有署名等诸多问题,遗漏较多文章,甚至错收了一些文章,已收入文章有一些是不全的。本文依据最新的研究资料,详细考证《新莱茵报》1848年6月(出版首月)恩格斯写的新闻或评论,确认他有37篇(组)新闻在中国没有中译文。这些新闻有时效迅速及时、客观报道和立场并行、根据多国报纸呈现事实、善用反语反问修辞等特色。恩格斯既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表达观点,又根据多方信源叙述事实,客观、平衡地报道新闻,这些172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写的新闻和体现的新闻思想,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宝贵文献。

    2020年11期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全球大师访谈

  • 新闻学的未来:数字生态与全球语境——中、英、美三国新闻学学者的对谈(下)

    常江;克里斯·安德森;迈克尔·舒德森;托德·吉特林;

    本文是中、英、美三国新闻学学者就"新闻学的未来"议题展开的深度对谈。四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社会语境和学术背景,就新闻学学科发展在当下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新闻学学科的合法性、新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新闻学的制度化与合理化、新闻学研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时代的新闻学范式革新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对谈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新闻学的学术发展需要不断对故步自封的倾向保持反思;中西方新闻学研究传统与路径具有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巨大潜能;生态性的研究思路是新闻学实现理论突破的关键所在;数字新闻学有可能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全球性革新范式。

    2020年11期 14-2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10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全员媒体视角下新闻生产社会化协作的应用传统与业务机制研究

    杨珊;蒋晓丽;

    本文以"全员媒体"的内涵为指导,以新闻生产的社会化协作方式为研究对象,从应用传统与业务机制两方面入手系统探究专业媒体与业余公众协作生产新闻的表现方式、演进脉络、角色关系和应用流程。研究发现,社会化协作作为一种业务传统,在不同媒体的新闻生产中聚合专业媒体与业余公众的生产力量,于两类主体间构建起"互为产消者"的角色关系,并通过专业媒体收编与协同众包的差异化流程进行生产协作,以不断推进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新闻生产。

    2020年11期 21-2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下载次数:10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与跨文化适应

    楚亚杰;唐榕蔚;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世界范围的信息流动和人口流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本研究基于一项小规模问卷调查,考察社会化媒体时代在华留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留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正向预测跨文化适应行为维度的"人际交流"和"学业表现",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水平;留学生"评估信息"的能力只对行为维度的"维持个人兴趣与社区参与"有明显助益;留学生"网络参与"对行为适应的"人际交流"和"维持个人兴趣与社区参与"都有积极作用,但对心理适应的作用正相反;留学生的"网络交流"对行为适应作用不明显,但有利于他们的心理适应。研究解释了上述发现的理论意义,并为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概念沿革和测量推进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2020年11期 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1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结构、风格与内容:社交媒体用户转发的信息特征——基于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考察

    刘丽群;谢精忠;

    转发作为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关键机制,在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人民日报》《财新网》和《丁香医生》微博账号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发布的疫情相关微博信息(N=1690)的内容分析,考察社交媒体用户转发信息的特征。研究发现,媒体因属性、定位和角色不同而采用差异化的报道框架,呈现多元化的社交媒体新冠肺炎疫情图景。社交媒体信息的结构、风格和内容是用户转发信息的核心特征,尤其是以健康风险报道框架作为内容特征(高级特征)的作用机制凸显。研究结论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把握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需求与偏好,科学制定风险沟通策略,评估风险沟通的有效性等方面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0年11期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2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数字鸿沟的新样态考察——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我国居民移动互联网使用沟研究

    耿晓梦;喻国明;

    随着信息成为一种权力来源,数字鸿沟问题日益成为信息社会的焦点。在接入沟逐渐缩小的当下,信息贫富分化更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使用差异,使用沟成为新的关键问题。为更好理解我国居民移动互联网使用沟的表征与成因,本文基于北京师范大学"2019全国居民媒介使用与媒介观调查",引入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地区因素和个体社会结构性因素对移动互联网使用类型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居民信息获取型和娱乐互动型行为频率越高,但地区因素对信息获取型行为影响力小于娱乐互动型行为;高学历群体信息获取型和娱乐互动型行为频率较高,高收入群体娱乐互动型行为频率较高,但收入群体间的娱乐互动频率差异在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逐渐被弥合。不论是信息还是娱乐,经济发达地区居民以及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都更充分,这表明互联网多元化的使用正代替使用类型差异成为数字不平等的重要景象。

    2020年11期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3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传媒与社会

  • 前浪与后浪:代际话语“差异”的表征实践——从《少年中国说》到《后浪》

    范晓光;李岩;

    "后浪"来袭,同时人口结构开始向"深度老龄化"转型,代际"冲突"成为时代的显在,整个社会呈现"青年文化"与"老龄化"并轨的文化症候。文章以《少年中国说》和《后浪》为个案,以"互动性"为理论视角,研究代际符号"老"与"少"如何形成一种对立话语结构,并实现从"前与后""始与末"等时间意义的表征,转向"新与旧""强与弱"等具有价值取向的情感偏好。通过话语考古,回到文本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去,探究代际"差异"怎样和为什么获得了现在的各种意义和应用的实践过程。

    2020年11期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1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媒介物质性:伊尼斯“媒介-文明”观再思

    何晶娇;褚传弘;陈媛媛;

    伊尼斯以媒介作为诊断文明兴衰的关键,以时空转换为线索探究媒介与文明之间的深度关联,形成"媒介-文明"模式识别方法。本文在物质性转向的思潮下重读伊尼斯,一方面解读伊尼斯思想中媒介物质性的前瞻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以伊尼斯的"媒介-文明"识别模式重新考察媒介物质性的多重维度与文明多样特征的关系,且以媒介考古学方法发掘更多的媒介物质性"遗迹",以期打捞不同于既有历史书写的异质文明。

    2020年11期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2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实务论坛

  • 融合传播视角下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传播特征与舆情危机处置

    蒋颖;

    融合传播与传统媒体主导下的传播环境不同,由于影响力、市场和流量的竞争,传播生态呈现出信息超越新闻、情绪超越事实的特征。受此传播环境的影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舆情传播迅速,且很容易混杂大量的不确切信息,大大增加其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更加重视主流舆论的引导,包括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等,应及时运用权威声音公开真实信息,尽量减少公共事件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冲击。

    2020年11期 80-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艺苑掠影

博士生新论

  • 从诠释到具身: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真实的再生产

    华维慧;

    新闻真实长期以来是围绕着新闻工作者及其新闻报道而言的,受众的身体作为影响真实的一个基本维度还未得到充分重视。身体感官调节着受众对新闻真实的判断,从身体出发考察新闻真实可以发现,新闻生产中的媒介使用及"求真"过程正包含着对受众"具身性"不断回归的过程。本文指出,在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之前,基于受众视角的新闻真实是一种诠释真实,也即新闻受众通过对文字、照片、动态的影像等人工物的转译所达至的理解真实,而虚拟现实技术则通过赋予受众"具身主体性",从情境全景化与感官综合化两个层面开创了新闻的具身真实。具身真实使受众成为新闻的参与者、体验者以及建构者,并将新闻的真实观从"以事实为中心"调整至"以受众的体验为中心"。

    2020年11期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1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