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全球大师访谈

  • 克里斯·安德森:新闻学应建立人文主义的认知系统——新闻研究的范式革新与价值重建

    常江;田浩;

    本文通过对著名新闻研究学者克里斯·安德森的深度访谈,梳理新闻学理论从极繁主义到极简主义的转向过程,并通过对安德森提出的"敬畏的新闻学"的介绍,探讨其在数字时代进行新闻学理论范式设计的思路与方向。在安德森看来,对于技术的生态性影响的反思必然导向对新闻学理论的人文主义价值体系的重建。本文认为,在新闻业和数字信息空间日趋陷入价值虚无的当下,安德森关于新闻学应当建立人文主义认知系统的理论化路径,无论在新闻的本体论,还是新闻研究的认识论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0年03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1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评论

  •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机制创新

    董天策;

    随着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传播日新月异,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应当在深刻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内涵的基础上,推进新闻传播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事实核查机制,保障充分而多元的信息供给,力求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有机统一,创新舆论引导观,以便把新闻传播工作做得更好。

    2020年03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2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研究

  • 戴脚镣的孤独领跑者: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与实践的内在逻辑悖论

    廖金英;

    "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话语体系被引入中国是出于"以专业促独立"的美好愿望,但在具体实践中不仅未能实践初衷,还表现为一种悖论式存在,即"新闻专业主义"情系大众却蔑视大众,根于生活却背离生活。究其原因为思想上的精英意识导致"去大众化"的表现,新闻内涵的窄化则产生"去日常化"的后果,被本文称之为"戴脚镣的孤独领跑者"。"新闻专业主义"不是我们寻求的终点,而应当视为提供了一种对话性的场域,一种自由精神不断生成的实验与实践,我们需要回归到更日常的生活中去找寻最适合现行制度的一套话语体系。

    2020年03期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2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以H省3个试点县市为例

    张雪霖;

    "吃大锅饭"的体制机制,成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最大阻碍,因此体制机制改革是第一要务。研究基于H省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经验,提炼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三种模式,并深入分析了改革效果与面临的核心难题。具体而言,县级融媒体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难的深层原因为其所面临的经营创收与新闻宣传职能相平衡的难题,组织保障与个体激励相平衡的难题以及改革稳定的政治逻辑与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的难题。本研究为进一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化改革提供了学理支持与政策建议。

    2020年03期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2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媒介:理论认识的升级与迭代——一种以用户价值为逻辑起点的学术范式

    喻国明;方可人;

    媒介观是传播学研究中的核心命题。随着"媒介大爆炸"的出现,传统以媒介物理属性为分析逻辑的研究范式不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媒介环境和多变的媒介现象及使用行为,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以介质为划分标准的研究标尺无法丈量多属性的媒介形态。而将视角从媒介本位转向用户本位,由用户价值观出发所构建起的个体媒介环境系统和经由价值判断所产生的媒介行为生态,使得这一命题有了更加清晰易见的生成原点,也由此创造了更为简洁的观测可能。

    2020年03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2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体认传播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林克勤;

    体认传播学是认知科学与传播学交叉互浸的产物,它定位于当代传播学的一个学派或一种兴起的思潮,也可以视作传播学研究的认知转向。体认传播学的核心视点与理论框架受益于认知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更上溯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精神遗产,"社会实践""哲史对话""现实的人"这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命题对体认传播学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旨趣产生了直接影响和谱系勾连。体认传播学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宏大理论体系专业化题域的创新型探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当代诠释与再度出发的又一进路。

    2020年03期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从社会传染到社会扩散:社交机器人的社会扩散传播机制研究

    郑晨予;范红;

    本文基于网络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社会传染理论,对社交机器人驱动社会扩散的机制进行探究揭示:社交机器人是通过按需高效地改变社交网络的动态结构,来相应控制社会扩散的范围和速率。即:通过不同社会传染类型建构社交网络动态结构,以不同信息传输方式改变社交网络动态结构,依托双层覆盖网络驱动社交网络动态结构,以及集群化与智能化,从而共同构成了从社会传染到社会扩散的高效驱动传播机制。并基于这一原理机制的新阐释、新解构,初步探讨揭示在智能传播时代下对社交机器人相关治理的原则思路。

    2020年03期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3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传媒与社会

  • 互联网社会的自我秩序化:可能、形式及其意义

    周恒;

    在所有关于互联网治理方式的讨论中,互联网自治是一个常常被提及且拥有大量拥趸的观点。网络组群通讯软件的广泛应用推动广大的互联网用户由个体走向联合,塑造出以网络社群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结构,这种鲜明的自组织倾向使互联网社会具备了自我秩序化的潜力。就当前而言,互联网社会的自我秩序化在形式上可以概括为三种:互联网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网络服务平台的自我管理以及网络社群的自我管理。互联网社会的自我秩序化契合了我国关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时代命题,在满足网络社会秩序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培养具有自治技艺的社会民众。

    2020年03期 63-7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1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新论

  • 超越悖谬:解读新新闻主义的双重境遇

    张萍;

    新新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受困于双重境遇的悖谬,一方面,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革新的新闻写作理念饱受各界争议;另一方面,新新闻主义作为一种新闻制作范式被广泛继承与实践。通过考察新新闻主义的产生缘由、目的和现状,将它放置在一个完整的历史发生链条上,作者重回质疑者对其理论与实践的四项指摘——不及时、不严肃、不客观、不真实,尝试从传统理论自身的模糊与滞后性中发现超越双重境遇的秘匙,开解新新闻主义所面临的现实悖谬:第一,被宰制的时间性规范;第二,被误读的文学化技巧;第三,被阉割的客观性原则;第四,被虚化的新闻真实性。与此同时,作者又立足当下社会语境的后真相转向,从新媒介的近身性与时间优势、传播需求的内在化与网络化、多元叙事结构与媒介可供性、后真相时代的社群真知生产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新闻主义的特长和客观新闻学的短板,尝试从新媒体实践的狂飙突进中找到新新闻主义在当代广泛续存的理论依据。

    2020年03期 8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1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资讯

  • 政治传播研究的经典之作——评《新闻:幻想的政治》

    迟晓蕾;

    <正>当代社会,人们似乎认为新闻媒体可以中立、客观地呈现事实、表达意见。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传播学教授兰斯·班尼特的《新闻:幻想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杨晓红、王家全译)一书,打破了这一天真的幻想,为我们揭示了商业化时代话语霸权的生成机制以及政治与新闻的关系。这本书迄今已发行到第九版,成为政治传播学领域一部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揭穿商业社会媒体自由的神话。新闻自由被看作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媒体的商业化则被认为是实现新

    2020年03期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代文学传播意识下传播形态以及传播行为对文学创作观念研究——评《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

    李享;

    <正>中国文学在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具有明确的传播意识,特别诗文鼎盛的唐朝表现得尤为突出。学者黄俊杰的《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借助大量相关的诗文资料与历史材料,以传播学理论的研究视角来对唐代诗文的传播形态和诗人的传播意识进行考察,深入研究诗文中的媚时、独立、传播、存世、湮没等问题,不仅有助于受众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性情风骨,也有助于其深入思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现实意

    2020年03期 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分析——评《网络语言传播与社会效应》

    刘韶华;

    <正>网络语言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已经被广泛使用并引起了学界重视。学者韩凝撰写的《网络语言传播与社会效应》(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年5月)一书探寻了网络语言研究的全新路径,与过去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修辞方式、语用特点、交际场合不同,本书从传播学和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打开了对网络语言研究的新的一扇窗口。

    2020年03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利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袁小平;

    <正>新媒体作为当代最具革命性的科技成果之一,以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地变革了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的主体、客体、载体以及环境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镇方松的《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一书从新媒体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各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

    2020年03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