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老公館

全球大师访谈

  • 安吉拉·麦克罗比:流行文化导致性别平等的幻象——重返伯明翰的女性主义政治

    常江;史凯迪;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梳理并剖析英国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家安吉拉·麦克罗比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观念。安吉拉·麦克罗比认为流行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导致了女性主义的消亡,而当代性别与文化研究应当努力回归伯明翰传统,实现重新政治化。她对理论范式自身所基于的逻辑或范式的不断反思,是文化研究保持持续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018年10期 4-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2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业前沿

  • 后真相时代的危机:新闻变迁与意义重构——丹尼尔·博克维兹(Daniel A.Berkowitz)教授学术访谈

    陈曦;康茜;莫詹坤;

    当今媒体逐渐呈现传播形态多样化与体态丰富化的趋势,加之"众生皆媒"网络技术发展的合力作用,虚假新闻(fake news)正以前所未有的扩散速度混淆视听。在与之紧密相连的"后真相时代"(the post-truth era),真相似乎已变得不再重要,甚至不再相关。面对喧嚣尘上的舆论,受众看似获得了更多知情权。他们究竟是在积极进行主观选择、理智解读真相,还是被动地接收针对性信息、预设立场"消费"真相?爱荷华大学丹尼尔·博克维兹教授在与本文作者的访谈中,阐释了后真相时代中新闻实践的变迁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边界重构。

    2018年10期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1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

  • 从政治精英到普通业者:中国记者媒介形象流变——基于建国以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分析

    高贵武;江灏锋;

    自建国以来,随着时间推移,中国记者的主流媒介形象逐渐打破了开始的单一正面的精英格局,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普通业者形象。而在记者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中,非法市场逐利和违背职业道德成为导致记者负面形象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记者非职业行为成为其媒介形象建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018年10期 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下载次数:2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东北沦陷区国人报纸“满”苏边界纷争的舆论鼓动(1932—1937)

    田雷;

    东北沦陷后,国人报业饱受日伪新闻统制摧残。伪满《出版法》限禁了新的国人报纸的出现,伪满洲国通信社垄断了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伪满弘报协会的整顿使国人民办时政大报实质性消亡。1932年至1937年"满"苏边界纷争的舆论鼓动是东北地区国人民办报纸在日伪新闻统制下拥日反苏的实际表现。"不法越境"、外交抗议、军事冲突等新闻选题是日方对苏思想战在伪满地域内民间形式存在的新闻媒体中的具体反映,日方这些舆论鼓动的实质在于形成对苏外交的宣传攻势和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2018年10期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

  • 发展权利视角下的传播权

    范玉吉;王英鸽;

    20世纪60年代以来,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尝试未曾间断,但国际传播的不平衡状况始终存在。我们发现:长久以来国际传播秩序的建立,始终无法摆脱历史和地缘政治框架的束缚,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利益链条的两端各执一词,难以平等共享信息化社会的红利。本文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对传播权理论框架的系统建立和延展,搭建起能引起广泛共识的权利根基。文章从三代人权理论出发,将积极属性的传播权定义为一种新型发展权,并认为其价值基础主要体现在倡导国际传播的平等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化以及推动人类群体协同合作三方面。

    2018年10期 40-4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杜威传播思想的再审视及其当代价值的再评估

    李晓燕;甘锋;

    偏重应用向面的大众传播研究传统遮蔽了传播的本性与内涵,并严重影响传播学科的健康发展,学界需要寻找推动学科发展的新力量。杜威的传播思想为现代传播学建构提供了重要学术资源,但学界对杜威实用主义的传播研究传统却一直存在着严重误读:认为他的传播研究是关注事实与效果、维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经验研究。事实上杜威的传播研究是立足于人类意义与价值、注重媒介公众效用、以媒介技术共享为目的的研究,它以推进人类的自由交往为旨归。杜威批判了新闻传播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认为艺术传播可以有效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杜威传播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不仅拓展出传播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还为传播学主要流派克服自身局限提供了启迪。

    2018年10期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新论

  • “劳动”如何成为传播?——从“受众商品”到“数字劳工”的范式转变与理论逻辑

    汪金汉;

    对于劳动议题的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在早期的研究中一直处于盲点期。随着达拉斯·斯迈思等一系列学者的研究,劳动议题慢慢进入学术视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介环境下劳动议题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试图研究在整个传播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劳动议题是怎样发展的,其内在发展逻辑是怎样的。研究发现,关于劳动议题的研究,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的劳动议题遵循着商品经济的逻辑,关注的是受众劳动与媒体以及广告商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劳动关注剥削问题,注重受众劳动与媒体的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研究。而对于数字劳动的争议,传播政治经济学以及文化研究学派之间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经济路径以及社会文化路径,能够帮助我们全面理解数字时代劳动问题。

    2018年10期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1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7 ] |[阅读次数:0 ]
  • 在线社交中的身体悖论

    刘婷;

    在线社交为透视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人与技术的关系提供了一面棱镜。交流中的身体悖论展露无遗:一方面,在线社交以身体缺席为前提,并且让非亲身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又以符号形式模拟、复写、再现身体,用虚拟空间的在场弥补物理空间的缺场,用技术化身的出席代替血肉之躯的隐退,以营造身体在场的虚幻假象。仪式性的交往被程式化的连接清除,以身体为中介的体化实践被以数字符号为中介的刻写实践接替。然而,在线社交产生的符号异化和技术异化反证了身体在场的重要意涵,传播的肉身性问题呼之欲出。

    2018年10期 6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2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传媒与社会

  • 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新态势与引导研究

    刘璐;谢耘耕;

    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媒介技术与应用平台不断升级,在传播迅捷、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情绪与理念的共振与激荡推动着现实心态在网络中的充分表达与释放,传播新特性打破人们的认知惯性、重塑认知规则,推动心态的显现与分化,受网络传播规律影响,网络社会心态持续处于复杂嬗变之中并不断衍生新的表现形式与特点。研究发现,当前网络弱势心态与底层意识显著,并呈群体蔓延之势;群体性怨恨心态经历消长,仇官心态出现反转;信任焦虑衍生信任异化,网络负面解读过盛催生逆反心理;娱乐恶搞心态席卷网络,趋现侵蚀网络主流文化之势;中国式焦虑心态突出,社会安全感持续走低;网络群体相对剥夺感强烈,泛道德化心态显著,主观幸福感现状不乐观。

    2018年10期 75-8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2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的广播收听和变动的公众形构

    雷伟;孙皖宁;

    作为曾经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声音媒介——广播——在过去的几十年历经了巨大的变化。纵观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广播负载了诸多将收听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以及公众形构的事实。透过广播收听的几个方面,如作为实物的广播、广播收听的空间和时间,以及占据了时间的广播节目类型等,本文试图探究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作为一种公共参与的方式,广播收听是如何被定义和使用的。意识到中国从一个集体式、公社式的社会到一个以市场化、个人化和全球化为突出特点的社会的转变,我们试图指认出形塑广播声音图景的各种力量,以及收听和公众变动的概念。

    2018年10期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出版与编辑

  • 在线付费问答平台用户感知价值对付费意愿的影响——基于过去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

    李武;许耀心;丛挺;

    随着共享经济理念和知识付费实践的兴起,在线付费问答平台在我国方兴未艾。基于用户研究视角,本研究旨在探索各个维度的感知价值对用户付费提问意愿的影响以及过去行为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1.质量价值、社会价值、价格价值和收益价值对于用户付费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价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过去行为对社会价值/价格价值与用户付费意愿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相较于已付费人群,社会价值对未付费人群付费意愿的作用更为显著;相较于未付费人群,价格价值对已付费人群付费意愿的作用更为显著。

    2018年10期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3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新闻界》杂志

    <正>思想影响传播媒介推动文明《新闻界》荣誉中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4年中国新闻奖,四川省新闻一等奖201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 01 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2015年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201 5年四川省新闻二等奖、三等奖月刊,每期定价15元,每年定价180元刊号:ISSN1007-2438 CN51-1046/G2刊期:月刊(10日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70号邮编:610012

    2018年10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