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Press Circles

全球大师访谈

  • 约翰·杜伦·彼得斯:传播研究应当超越经验——传播学的技术史视角与人文思想传统

    常江;何仁亿;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著名传播理论家约翰·杜伦·彼得斯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在彼得斯的传播观念中,技术及其构成的中介环境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人文思想则应成为传播观念研究的底色。他进而主张在打通各学科、各文明体系之边界的基础上,探索一种全人类共同的传播观念体系,令传播学成为人类思想"跨学科重组"的先驱。

    2018年06期 4-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2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新闻业前沿

  • 加密经济重构媒体生态?区块链驱动下的新闻商业模式创新——基于PressCoin的案例

    谭小荷;

    在科技平台蚕食广告份额、攫取内容资源、构建"围墙花园"、"自媒体"轻装上阵竞逐用户注意力等多重冲击之下,新闻业危机深重,商业模式亟待创新。区块链新闻公司Press Coin试图以加密经济为路径,彻底打破传统的、外部依赖性的媒体商业模式,建立自给自足的"全球媒体生态系统",以"去中心化的价值再分配"重构新闻生产者、分发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但是,区块链基础上的加密经济虽在理论上阐明了独立媒体"如何自给",却面临现实操作中"能否自足"的问题,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的双重不成熟将给这一创新实践带来巨大挑战。

    2018年06期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2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新闻学

  • 范与失范:新闻真实的异项追求

    饶广祥;李巾豪;

    从行为表现展开的新闻失范讨论,其共同特点都是报道的不够真实。因此,本文认为"新闻真实"能够作为判断"范"与"失范"的标准,"范"就是同时满足符合论所强调的文本与客观事实相符,文本"融贯论"要求的文本内部一致,社群真知论提出的新闻文本必须得到阐释社群的认同。"新闻失范"则是由于新闻对异项的二度追求,是"标出项的标出",后真相时代的虚假新闻、反转新闻等是新闻失范的典型代表。新闻失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媒体舆论引导力的下降,理解新闻失范对改善当下的舆论环境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2018年06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闻中的永恒故事:原型对记者视角的框限

    曾庆香;沈璜;潘晓飞;

    在普通市民与政府人员的冲突中,新闻报道通常把作为施害者的市民呈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或弱者、曾经或当时的受害者、精神疾病患者,采用强调其亲属的悲痛与困窘等悲情叙事和身份转换的技巧来同情市民、合理化其行为,同时还把作为受害者的政府人员呈现为强悍与冷漠的职业人物,通过描绘其群像特征以及简历式存在等技巧将其死亡合理化并抹去死亡悲情。部分记者之所以如此违背客观性原则,主要原因并非市民故事更悲情,也非受到舆论的压力,而在于他们用长期沉淀的文化原型来框架事件。

    2018年06期 25-3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

  • 伴而不同: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同伴交往研究

    张波;

    受内地西藏班(校)这一特定民族教育政策驱动而来到内地的藏族学生,他们在异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同伴交往实践,有别于在正常母体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受自身民族性的影响,内地西藏班(校)学生与学校里的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既有"大家"式的你我不分,又有"我们"和"他们"的内外有别,从而与同龄人建立起一种"伴而不同"式的同伴关系,这个过程中族群边界的隐匿或凸显,反映出他们积极维护民族认同的努力。

    2018年06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被注视的时尚:当代青少年与网络语言的互动和互构

    孙文峥;

    在过往的研究中,关于网络语言的亚文化属性及青少年由此形塑的区隔、抗争、娱乐、游戏等多样和繁杂的文化身份均有了详尽且深刻的描述和分析。本研究将关注点从宏观层面的网络语言亚文化特性迁移至网络语言自身的承载机理与内容表征,着重关注青少年在"丰富芜杂、急速更新、海量且弥散"的信息洪流中如何自我面对和自我建构,涉及青少年对于网络语言的攫取、接收、模仿、创造、表达、传播等一系列过程。这其中,青少年呈现出"网感"、"刷屏"和"拒土"三个较为显著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将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时尚,呈现出区隔、新奇、转瞬即逝的文化逻辑。而青少年以"注视"的姿态,面对网络语言的流转和变迁。"注视"是一个观看动作,也是一种观看方式。具有蕴含情感、在游弋和趋同中动态切换、置于关系网络之中三个特征。"注视"横亘于青少年和网络语言之间。在对迅捷且易变的语言讯息持久且专注的"注视"中,青少年的文化身份和流动不居的网络语言一样,变化不定,不断变动。

    2018年06期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传媒与社会

  • 从文化反哺到底层污名——建国以来的城乡关系与“小镇青年”叙事衍变

    付蔷;沙垚;

    随着中国三、四线城市电影院线的建设以及乡镇观影人数的增加,"小镇青年"成为了近年中国电影市场颇受瞩目的受众群体。围绕小镇青年观影品味的争论持续发酵,其背后是电影人和影评人对于中国电影"媚俗"的焦虑。当群众观影的正当性被置于雅-俗的二元逻辑中,小镇青年不得不为电影艺术性的下滑背锅。从大众文化史的视角来看,小镇青年所处的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在历史大潮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通过爬梳1949年以来有关小镇青年的叙事衍变,以发掘不同时期文化结构中不断变化、调整的城乡阶级关系。通过这样的历史性回溯,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把解锁当代城乡不平等关系的钥匙。

    2018年06期 50-5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2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基于3600起舆情事件的实证分析

    张旭阳;李丹珉;谢耘耕;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2018年06期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2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AR情景下的游戏玩家线下化身认同及其模式研究

    张自中;彭兰;

    2016年爆红的Pokémon go将AR(增强现实)游戏带入公众视野,而不同于其他网络游戏,AR游戏在虚拟线上游戏环境的基础上,以真实世界地图为蓝本构建了现实游戏环境,这种环境的分裂带来了个体化身的双重分裂。本研究利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分析访谈文本,认为玩家在线下游戏环境中依旧维持着自己的化身,并初步建构"AR游戏情境中玩家线下化身及其化身认同模式",对于个体化身分裂的影响进行拓展性思考。

    2018年06期 64-7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5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博士生新论

  • 媒介环境即生命政治——数字时代的“有机体”话语与主体追问

    骆世查;

    当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介技术的高歌猛进,与媒介哲学研究的迟滞形成鲜明对比。人对媒介技术的使用与反馈成为学术书写的主流叙事,而对人的生命本质与存在方式的追问却被搁置。通常被作为结构功能主义预设的"有机体",在数字时代需要被重新审视,全新媒介环境具有颠覆有机体存在的潜能,进而对关涉有机体的生命政治彰显出巨大的型塑力量,"社会有机体"或彻底沦为理想型概念。本文强调,媒介环境即生命政治。通过对有机体不同向度的诠释,本文发现二者在前提预设、理论阐发、实践勾连、观念指向、现实关怀等诸多方面的共通,为媒介哲学层面的主体追问提供了对话平台,对重新理解媒介、存在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打开了新视野。本文进一步指出,缺乏主体观照的媒介环境学是肤浅的,而忽视媒介环境的生命政治是抽象空洞的。

    2018年06期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华语电影中的异域呈现:一种主流叙事和传播策略

    涂俊仪;

    在近年来承载主流文化的华语电影中,"异域"作为一种新的形象被加以突出,成为电影叙事和传播策略的重要依托对象。异域元素的呈现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传达具有重要意义:活跃于异域版图的中国形象表征了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与异域的对话和互动完成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西方的"反书写"。此外,异域元素的添加,是国产电影对外传播的一种努力,也是在传播效应和商业收益上吸引观众的一种策略。

    2018年06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出版与编辑

  • 版权保护规制的权利再平衡——基于《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分析

    王炎龙;邓颖;

    平衡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方的利益是著作权法重要的立法原则。为了应对媒介技术冲击,适应版权经济发展,我国对著作权法做出第三次修订。这次修订对利益的再分配做出规定,通过从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三个利益主体对比法律条文,探究我国版权保护规制变化,探讨其如何适应新技术和新市场环境变革,从而实现各个主体利益的再平衡。

    2018年06期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实务探索

  • 基于移动阅读的平台型都市报实践动因与转型路径

    钟之静;杨兴锋;

    随着场景时代到来,移动阅读成为趋势,平台型都市报可成为都市报转型尝试的新方向。文章认为平台型都市报是场景时代移动阅读环境催生的新形态,是移动阅读用户被激活需重构的新结构。文章提出平台型都市报转型路径中,要运用场景思维共建都市报与用户的共同价值链,为用户建设开放系统平台提供预测服务,运用数据库满足移动阅读用户个性化场景需求,增强都市报用户场景体验。

    2018年06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