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敏玉;
广告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它是以经济目的为基础的受众愉悦活动。广告审美的发生机制突出了内容和形式的共融,信息确定性和表现艺术性的共存,产品功能和审美培育的结合。广告审美是一种建立在功利性审美基础之上的审美,具有一定的被动性,隶属于社会大众审美的范畴。广告审美活动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2012年20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蓝燕玲;
媒体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决定了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价值。传播学者对媒体公信力早有认知与研究,但对其定义至今没有达成共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媒体公信力的多元化内涵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提出媒体公信力实际上包含三个细化的研究主题,即信源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信息可信度。
2012年20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沈正赋;
从2011年8月份开始,我国新闻战线全面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收效明显。其中,观察采访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运用,它的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帮助记者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身临其境,容易产生真情实感;帮助记者获得大量的细节,丰富报道的内容,增强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为媒体开展批评报道、从事新闻舆论监督提供有效证据和铁的事实。
2012年20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路鹃;陈峦明;
手机媒体以其强大迅捷的传播优势,目前已成为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和传播效果,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总结手机媒体在危机舆情传播中存在的局限。通过探析"7.21"暴雨灾害给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带来的启示,从舆情监测、防控、媒介融合、文本技巧等几个方面提出手机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思路。
2012年20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荣荣;张晓艺;
本文以媒介融合的趋势为背景,呈现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情况并探究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所涉及的影响受众使用媒介的各种因素,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和大学生群体下既有其适用性,也有不适应的现象。因此在学理层面,相关理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业务层面,媒介融合并非万能。融合媒介产品的创新和推广都应该扬长避短、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有的放矢的策略,本研究也由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2012年20期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迟林晨;
2008年起,社交网络在我国开始发展,并迅速获得了网民的认同。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社交网络传播特有的参与性、互动性也使之成为网络广告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分析社交网络现有广告形式利弊,结合社交网络的传播特征,探讨社交网络广告传播的核心价值与社交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为网络广告传播能更好的发挥社交网络平台优势提出了建议。
2012年20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