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部分中国传媒开始建构新的中产阶层的社会身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中产化倾向。传媒的这种中产化倾向,既与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变迁有关,也决定于传媒业自身体制的变化和业态的发展。
2007年03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夏光富;
本文从影视艺术的文化形象、文化形态、美学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认为影视艺术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公共形象,在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不仅与大众的日常趣味、社会化的普遍的大众价值观有关,更与社会消费的商业性结构、审美的世俗性形式及其被拉动的感性体验有关。
2007年03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立;
对电视所导致的消极社会文化后果进行批判性反思是媒介批评中的重要传统,在文化批判研究和媒介文化研究范式里,这类批评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它们的积极意义是借助批判保证了文化的活力,但这种柏拉图式的批判传统往往表现出文化悲观论的局限,具有夸大和过度悲观的倾向。
2007年03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妍;梁国伟;
“意境”与“灵境”分属艺术与技术两个不同领域,这两种由不同传播交流媒介和方式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同一性。“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而“灵境”,不仅是人类与当代特定的技术设备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交流活动的场域,而且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的场域。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灵境”是一种比“意境”更具象、更实际、由身体直接触发、感官直接接受的生存实践活动。“意境”与“灵境”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媒介形态和媒介方式的表征。
2007年03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曾来海;
通过与国内相关观点进行对比和资料考证,本文认为报纸参与教育工程(NIE)真正确切的起源可以说是源于美国缅因州1795年6月8日的《波特兰德东方先驱报》(the Portland (Maine) Eastern Herald)的一篇社论,而真正实践报纸参与教育(NIE)工程的则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和《密尔沃克日报》(The Milwaukee Journal)。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报纸参与教育工程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
2007年03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品良;
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崭新的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网络媒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此本文认为,网络传播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不可忽视,网络传播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
2007年03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永宜;
网络媒体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首要渠道。大学生在接触网络媒介时会受到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为准成年人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能力方面较弱,在接触网络媒体时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因而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都决定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其培养网络媒介素质方面的重要性,目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应是着重致力于推动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环境的形成。
2007年03期 38-3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5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8 ] |[阅读次数:0 ] - 付晓静;李保存;
作为首位进入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体育使者,姚明被媒体塑造成为中国的民族偶像。本文将姚明置于跨文化传播语境中,以中美传媒建构姚明形象的关键词为切入点,揭示其中存在的显著差异,剖析民族主义叙述语境中的姚明形象内涵,同时指出,“姚神话”的塑造受到以NBA为代表的西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
2007年03期 40-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雪奇;吕玉玲;
在对议程设置理论的拓展研究中,学者对新闻传播领域不同类型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韦弗等人提出,与电视相比,报纸则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在对我国报纸和电视所展现的议题的思考过程中,笔者不敢苟同韦弗等人的观点,并在此文中进行了阐述。本文通过对国内报纸和电视个人议题栏目的实例比较,从主题、深度、节目意义的实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在个人议题方面对受众的影响,电视比报纸更加深刻。
2007年03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顾致农;崔涌;
民生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的价值标准,在新闻价值的取向上,它专注于普通老百姓及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件和对普通百姓生活有直接影响的事物,注重新闻信息的地域性,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领域和新的面貌。
2007年03期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兴亮;付蓉;
网络游戏是二十世纪核心文化技术“电子影像”的产物,是信息化文明的标志之一。和电视、电影一样,网络游戏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媒体文化形式而存在。鉴于网络游戏在文化、经济、教育等领域所产生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对其研究、管理和开发亟待进一步加强。
2007年03期 45-4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戴文红;
青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生力量,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其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文化载体的媒介,农民和城市居民当前在资源享用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媒介的农村传播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农民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必须对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的观念、行为以及潜在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突破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媒介传播的“瓶颈”的路径。
2007年03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国军;
新闻报道的“冰山原则”,是选取新闻事实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或侧面,以简要的文字勾画出鲜明的形象,在“有形”当中拓展“无形”的意蕴,在“有限”当中追求“无限”的韵味,它是为了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而对文学表达技法的有意借鉴和运用。新闻报道的“冰山原则”与新闻的本质属性血脉相联,它贯穿在新闻立体性、流动性和具有画面效应的叙事当中。坚持“冰山原则”能够有效防止“琐屑化”报道、概念化报道、“真空式”报道。
2007年03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洁群;王建香;
后“超女”时代的大众文化生产呈现出比以往更为躁动的“影响的焦虑”。这是一种媒体和明星等大众文化生产者们对其在市场和受众心目中的受关注程度、知晓程度,及其引导社会风尚、舆论和受众行为能力等影响方面的心理焦虑。新的“明星PK真人秀”节目既是这种焦虑的体现,也是排解这种焦虑的方式。它虽然带来了知名度等数量上的影响,但其伦理水平和精神品质却无法拥有美誉度、忠诚度等质量上的影响。
2007年03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瑞芬;
几乎无孔不入的网络不仅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正改变着新闻的采写方式。在线采访在逐渐成为新闻记者职业生涯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新闻采写模式、操作理念形成冲击,本文将探讨这一全新的采写方式在新闻实务操作中的表现形态及其面临的问题。
2007年03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卢迎安;
本文运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克赛尔·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分析了当前媒介对他者负面建构的几种模式,并从承认理论三种蔑视形式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负面建构的消极影响。
2007年03期 57-5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超;
针对我国对外英语传播存在覆盖面大、影响力小的问题,作者通过对目前现状、国际和自身原因的分析,认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与海外媒体加强合作,进行传播渠道资源整合、内容资源整合和品牌资源整合,学习和借鉴本土化传播手法,可以提升对外传播有效性。
2007年03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炎龙;
民营电视,作为新兴的电视产业,是跻身主流还是游离于边缘?是做文化还是做商业?诸如此类的双重矛盾问题,一直是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笔者对此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和分析。
2007年03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虹;
选手质量是电视真人秀节目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选手的表现构成节目的主要部分,在节目策划时,必须对选手的质量有一个全面的预期,从人物价值、人物角色、人数结构上进行配置并设定可操作的标准,从而形成特定的选拔类型。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观看对象,突现人、人性和人格。
2007年03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胡丹;邱模庆;
家庭伦理剧是我国新时期样式最多,观众面最广,并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要的大型剧种之一,它具有“后现代”倾向,我们在面对“后现代”给电视媒体文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正视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
2007年03期 70-7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琛;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公共新闻理念,有观点认为这是民生新闻的自我提升。本文试从传播学视角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传者、讯息、受众、传播效果、反馈机制五个方面的传播要素进行比较。
2007年03期 72-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朱金玉;
我国的电视节目缺乏创新。本文提出了我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五大驱动因素:一是传播技术的进步;二是制度环境的开放;三是经济环境的优化;四是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五是电视媒体的激励机制。
2007年03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晓鸣;晏文松;
针对我国情景剧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本文对其新的盈利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除在电视中插播广告,销售剧本、剧集和衍生品外,还应通过广告形式的多样化、营销手段的多样化,和投放媒体多样化来拓宽情景剧的盈利渠道。比如做植入式软广告,建立观众俱乐部,与分众媒体、流媒体、网络媒体合作盈利等。
2007年03期 76-7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颖;
“守门人”在电视传媒中具有信息的检查功能,代表媒介组织和受众的要求和需要,对信息作出鉴别和选择,决定其能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同时,“守门人”还具有对所传播的信息的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等。电视“守门人”的把关好坏,对电视娱乐节目的品质好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电视“守门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把关意识。“守门人”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受众意识、电视文化意识、发展创新意识是影响其对电视娱乐节目把关的主要因素。
2007年03期 78-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雪;
方言电视栏目是中国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它用地道的方言展现着受众周围的日常生活,它是媒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索本土化发展战略的一种尝试,它也使得以普通话栏目为主体的电视行业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象。然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需要思考和改进。
2007年03期 8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广宇;
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论探讨似乎已止于解释学。但由此而带来的创作上的困惑却并未消失。本文试图从具体的拍摄方法入手,去读解那些在真实名义之下获得的可能的真实,并尽量阐明其涵盖的意义。
2007年03期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0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陈晓波;
关于电视传播中技术因素与艺术因素孰轻孰重的问题,电视界长期存在着论争。论争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主导派”,另一类是“技术主导派”。要正确地认识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不能抬高一方,贬低另一方。现代艺术的潮流是技术与艺术的合一。
2007年03期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维璐;
媒体不断发展,媒体竞争不断加剧,促进了电视受众进一步分化,那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的节目内容组成方式不再符合电视的传播特点,电视栏目的定位已从面向大众的综合性走向了面对小众的对象性。受众的同质性、功能的具体化、节目的专一性成为电视栏目对象化特征的三大表现。
2007年03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马文;
作为一种广告创作理念,主元素正被广泛运用。本文试就其起源及传播提出一个引论。广告目标受众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主元素意识的兴起,而这种兴起又会导致广告目标受众的更扩大化,主元素理念的建构正是从不同类型的受众各自独立的文化观念复杂的交汇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结果,是创造的成果。主元素理念通常呈现为一个创造性的词语(或语词),统领其广泛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所指代的愿景往往是乌托邦式的,并以商品或服务作为其愿景实现的预设条件。
2007年03期 99-10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潇;
中国网络用户在2006年已经过亿,网络传播的影响力愈加强烈,网络广告由于本身良好的互动性和针对性越来越受到传播机构的重视,口碑传播方式利用网民之间的人际传播方式使讯息迅速扩散传播,广告专业人士应深入了解网络广告口碑传播的特点,利用口碑传播策略提升网络广告价值。
2007年03期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许伟杰;
一个真正健康发展的广告产业不仅需要显形环境的支持,更需要充分开发并运用隐性知识,使那些最常识层面的但又被人们忽视的知识,即“广告思维中的隐性构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广告知识中的隐性构成一旦被科学地挖掘利用起来,将有利于完善我国广告知识生态圈。
2007年03期 103-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艳秋;
房地产文化是整个房地产的经营开发的灵魂。优秀的房地产文化不但能形成持久竞争优势,而且可作为对付模仿的最有效、最坚固的壁垒。中国房地产行业受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文化定位。而也正是这种文化定位的特殊性,使得房地产广告在创意及制作上取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7年03期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曾庆江;夏兴通;
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歧视现象的表现类型有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身份歧视以及年龄歧视、生理缺陷歧视等。歧视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复杂,大致有: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经济利益的诱导;新闻工作者视野的狭窄性;人文关怀的缺失;法制观念的淡薄等。要克服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应当从以下一些方面做工作: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处理好媒体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关系;加强记者的职业操守;加强人文关怀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等。
2007年03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潘胜华;
网络新闻编辑较之于报纸新闻编辑,虽有传承,却在内涵、工作性质、特点、要求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本文多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明析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新闻编辑的异同。
2007年03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世华;
新闻语言具有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它既要准确、规范,讲究“立言得体”,又要富有时代气息,以增强信息时代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及亲和力。
2007年03期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学清;
随着社会娱乐文化的发展,社会新闻的地位也迅速提高。具有浓郁城市特色的早报、晚报、生活报等,更是把社会新闻作为重要的看点、卖点。但是,由于社会新闻报道面广,写作者的职业修养、写作能力千差万别,当下的社会新闻写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混乱现象,极大地损害了这一蓬勃生长的新闻文体的声誉。从新闻文体学的角度探讨社会新闻的写作要素,进一步认识社会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掌握导语制作、语言锤炼技巧,对提高社会新闻的文体品位,使社会新闻拥有更大的读者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007年03期 12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